那儿“先爬后走”的娃 与“不爬就走”的孩子有啥区别 4点差距明显

2023-07-08T20:30:08头条经验
简要回答
“先爬后走”和“不爬就走”的宝宝到有明显的四个差距,而这些差距在长大后将会有明显的体现。经常爬行,肌肉更强壮,多爬行,体态更好,看协调性更好,感统发育不同。
- 01
1.经常爬行,肌肉更强壮
家长不能小看宝宝的爬行动作。当宝宝爬行时,他需要四肢用力支撑身体。同时,在前进的过程中,他会调动全身各个部位的肌肉参与,这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全身运动,能够增加肌肉力量。
此外,肌肉运动也消耗能量,相对于一直坐着不动的宝宝,经常爬行的宝宝消耗更多能量,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摄入。这促进了宝宝的食欲,帮助他们塑造更健康、营养充足的身体。
因此,在宝宝开始爬行的年龄段,如果有一个宽敞安全的环境,让宝宝可以自由地爬行,对他们的发育非常有益。
2.多爬行,体态更好看
很多父母抱怨自家宝宝看起来软绵无力,缺乏力量感。
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孩子,会发现那些有力量感、相对强壮的孩子,体态更好看,因为他们的肌肉得到了锻炼,看起来更健康、更有活力。
宝宝在爬行时,需要保持肩、颈、背呈一条直线,并且头部向前仰望。这种姿势不仅锻炼肌肉力量,还塑造了脊柱曲线,有助于发育。
而且,宝宝爬行不是偶尔爬一下,而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大量爬行。这样,宝宝更具力量感,体态更加优美。 - 02
3.经常爬行,协调性更好
宝宝在爬行时,需要同时用力左右两侧的身体,并且保持力量的平衡,以保持自己的平衡。同时,宝宝在爬行时需要同时运用手和脚、左右两侧的动作。
因此,经常爬行的宝宝具有更好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。
相比之下,缺乏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孩子往往运动感较差,容易自己绊倒,动作显得笨拙。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缺乏运动细胞。
4.感统发育不同
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,我们的左右大脑负责控制身体动作。
举个例子,当你用右手拿筷子时,实际上是左脑发出的指令。当你迈出左脚时,实际上是右脑发出的指令。通过这种交叉信息传递,可以更好地调动左右大脑的神经细胞相互配合。
当我们观察宝宝爬行时,会发现他们的左手向前伸出的同时,右脚也在向前移动。每迈出一步,这个动作都同时调动了左右大脑的神经细胞。
爬行可以说是宝宝最初探索世界的动作,因为通过爬行,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到想去的地方。这种动作不仅能满足宝宝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,还能促进大脑的发育,调动各类感官的发展,促进感统的发育。
因此,宝宝的父母要重视宝宝的爬行发育阶段,并积极帮助宝宝多爬行。 - 03
虽然爬行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动作,但家长们要重视并鼓励宝宝多爬行。通过经常爬行,宝宝的肌肉将更强壮,体态更好看,身体协调性更高,感统发育更全面。
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对于宝宝的成长非常重要,给予他们适当的爬行空间和支持,让他们在健康、快乐的环境中成长,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这样,我们的宝宝将在未来展现出自信、灵活和健康的个性和能力。
声明:本篇经验系智囊网「www.zntw.cn」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经验备注
如果你认同《那儿“先爬后走”的娃 与“不爬就走”的孩子有啥区别 4点差距明显》实用生活指南的经验分享有价值,就请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吧。另外,“先爬后走”的娃 与“不爬就走”的孩子有啥区别 4点差距明显的经验知识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(尤其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未经许可,谢绝转载。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zntw.cn/jingyan/muyingjiaoyu/qinzi/201977.html
相关经验推荐
- Q学习柯珞克油箱多大
- Q在哪里孩子睡觉喜欢“满床滚” 家长别嫌烦 孩子是在向你传递信号
- Q该不该孩子挨骂后 是“顶嘴”还是“沉默” 暗示着他未来的性格
- Q如果“先爬后走”的娃 与“不爬就走”的孩子有啥区别 4点差距明显
- Q怎么做“养男孩”有3忌 父母早明白 孩子将来少走弯路
- Q说明为啥孩子总喜欢粘着妈妈?娃有苦衷说不出,妈妈别太晚知道
- Q独家很伤孩子的3句话,每句心如刀割,很多父母还天天挂在嘴边
- Q什么样的幼小衔接要报班吗?班主任教你该学啥,带孩子在家也能轻松搞定
- Q告诉“3岁分床、5岁分房”坑了无数孩子,几岁是分床睡的最佳年龄?
- Q哪里家长3句话不离口孩子容易变得胆小怯弱尤其第3句少说
- Q突然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:别花十几年的时间,养出恨你的人
- Q哪种婴儿缺钙有什么表现和症状 婴儿缺钙最明显的征兆
- Q最近一种“新式带娃”兴起 老人不累儿女感恩 家庭和睦 婆媳愉快
- Q原神如何打断魔花雪球攻击
- Q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?
- Q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圣诞节彩蛋汇总
- Q栗是什么
- Q最香的茶是什么?
- Q人睡觉时头朝哪一个方向是最好的?
已有 6108763 位网友注册
已帮助 147817 人解决了问题